作品永远比奖项更实在
在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闭幕式暨评议会上的发言
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评委会主任刘杏林
各位前辈、各位晚辈、各位同行,中国第三届舞美展今天(注:11月29日)就要落下帷幕,由于大家所共知的不可抗拒的原因,我们评委会不得不一致决定终止颁发任何奖项,代之以向所有参展个人或团体颁发入选中国第三届舞美展荣誉证书。
作为评委,我由衷为那些展露了出色才华和创造力的作品未能有相应的奖项而感到遗憾。但我要说,作品永远比奖项更实在、更重要、更长久。因为奖项只是为了鼓励做得更好,而不是相反。
在这届展览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在知名设计师展区,在灯光设计师展区,在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区,活跃在一线的艺术家成熟完整的设计风貌,他们代表着中国舞台美术的高端水准,是近十多年来戏剧演出形式的重要记录,我们特别注意到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云南、安徽等各地展区,反映的戏剧发展现状和最新舞美成果,这些展区的艺术形式和地域特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展区
▲国家大剧院展区
▲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展区
▲江苏省舞台美术学会展区
▲浙江省舞台美术学会展区
▲云南省舞台美术学会展区
在各个展区,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近十年来新生代舞台美术力量的兴起。他们显示了敏锐的感悟能力和具有当代性的艺术特点,在青年设计师展区,在分布于各地的中国剧协青美班群体的作品中,我们都可看到这一现象。在福建展区,新一代的设计师与上一代设计师形成良好的衔接,他们的作品细致深入,设计手法注重中国美学原则,体现了参展者的积累,功力和用心。在中国戏曲学院等九所舞美院校的展区,显示出师生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舞台美术后续力量的活力,他们无疑预示着中国舞台美术的未来。
容纳展品的展览空间总体策划和设计,正日益成为国际舞美展的主流,其主要特征是展厅即作品。上海戏剧学院展区、浙江展区、广东展区、以及江苏展区,在展览主题,内容组织和展陈形式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努力,各具特色,从中可以看出与国际潮流走向的一致。
在国际上,舞台美术展览长期存在一种“悖论”,就是离开演出语境,剔除演出时空条件,舞台美术展览总是不完整的,舞台美术展览的价值一直备受质疑。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应对,加强展览现场互动和交流,强调“活的展览”,是近十多年来国际舞美展的重要趋势。从本届展览四川学生展区,天津展区、河北展区等等,不同程度地设置的现场行为、表演等等内容中,从本届展览各专业委员会的现场讲座和现场交流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与上述国际潮流同步的端倪。
▲特邀知名艺术家刘科栋展区
▲特邀知名艺术家严文龙展区
▲灯光设计师马博展区
▲云之南服装设计师展区
▲服装设计师赵纯福展区
▲服装设计师赵艳展区
▲服装设计师刘红曼展区
▲服装设计师段诗雯展区
陕西、甘肃、天津、河北、福建展区,无论是演出或舞美历史文献的整理成果,还是传统演出形式和技艺的展示,都反映了对文化传统、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的可贵坚持。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发展创新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参照,更在于其看不见的精神辐射作用。捷克舞台美术家斯沃博达曾深有感触地指出过,他四十多岁第一次面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杰作和历史遗迹时,历史文化遗产隐含的文化符码对他的影响。近年来,布拉格四年展的策展理念也在提请人们探讨,那些深刻影响着戏剧家和舞台美术家的,看不见的文化、历史、自然、社会、政治因素,关注它们如何影响着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塑造着艺术家。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上述展品超越传统形态本身的更深层意义。
▲天津舞台美术学会展区
▲陕西省舞台美术学会展区
▲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在短短不到四天的展览期间,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舞台美术家的热情,我们知道包括湖北,新疆,山西等在内的多个展区,为了这次参展,克服了物质,运输和组织周期的难题。我们展出现场节日般汇集的氛围,凝聚了大家难以计数的劳动。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跟踪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在此,我特别想向大家介绍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五十年历史的几个重要节点。布拉格舞美展1967年创办的第二年——1968年,苏联的军队入侵了捷克;1991年,捷克的社会制度和政坛发生了重大的交替;2003年布拉格四年展的前一年,布拉格四年展的主场馆和周围的环境完全被洪水淹没;2007年布拉格四年展闭幕后几个月,火灾烧毁了展览主场馆的三分之一。令人感触至深的是,所有这些社会动荡和自然灾难,都未能影响布拉格四年展的延续和如期举行,显示了文化超越一切的生命力。
我们确信这种对文化的信仰并不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异。在一个充斥着商业利益的社会中,戏剧文化和艺术仍然需要这种支撑,从各地同行在这次展览体现的热情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这是我们创造性工作的意义所在,是我们戏剧文化和舞台美术的希望所在,也是未来下一届中国舞台美术展的希望所在。
▲PQ展中国展区高广健作品 京剧《天下归心》
▲PQ展中国展区刘杏林作品 昆曲《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