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剧盛地向来是在北京和上海,浙江虽然经济发达,但戏剧文化并不算发达。可喜的是这一现象在近几年有了显著改善。例如前段时间规模盛大的第三届乌镇戏剧节,短短数日让乌镇成了全国戏迷们顶礼膜拜的圣地。回顾我在乌镇看戏的日子,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单元:青年竞演单元。这个单元的演出没有大腕,全部是没有多大名气的、正处于打拼期的青年戏剧人的作品,而戏剧界的大腕们则在台下成了观众,为他们呐喊鼓掌。这些作品虽不算太成熟,却是本次戏剧节中孕育着最大的能量和希望的展演环节。
《衣冠冢》
这些青年戏剧人的作品虽然形式新颖,但很多内容依旧无法逃脱一个元素:那就是对经典主题的重新演绎。比如有对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在百年间悲喜遭遇的《衣冠冢》,有对古希腊神话进行当代阐释的《酒馆里的普罗米修斯》,有根据佛教因果轮回进行改编的《连木》等等。对这些经典母题的复现,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这引起了我的疑问:什么是戏剧艺术的所谓“经典”?我们应当如何挖掘这些经典的当代意义?另外,对于当下的戏剧舞台,很多人都有不少批评,譬如对很多话剧充斥着笑话、色情以及白领小资勾心斗角之类无聊内容的批评,譬如对观众缺乏戏剧素养、无法欣赏真正的精品戏剧艺术的现状的批评,等等。但话剧舞台不尽如人意的真正原因究竟在何处?我有不少思考。
一,经典的诞生需要真诚的创作一部舞台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首先是一个艺术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它必然要涉及到深深根植于所有人内心深处的“真诚”。“真诚”二字可以超越作品的剧作技术,支撑起整部作品在历史层面的力量。上述的几部青年作品,我印象最深的乃是《衣冠冢》。它并非凭空建造,而是根据真实存在的社会事件所进行的改编:莫高窟的文物被外国人劫掠,却在外国人手中生发出影响整个学术史的巨大力量;守窟的王道士被骂为卖国贼,其实不过是一个在当时政治社会夹缝中挣扎生存的弱小者。历史的价值评判过于简单,掩盖了事件发生时的复杂情境,而戏剧就有责任呈现出戏剧人内心中对情境之复杂张力的认识——这就是戏剧的“真诚”。
考诸西方演剧史,无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还是布莱希特的表现派,他们所“体验”和“表现”的核心,正是要最真诚地传达给观众自身对某些问题的感受和观点。“舞台不是骗人的地方”。当观众们进入剧场,坐在这“第四堵墙”面前,他们不是来追求娱乐的,而是要感受到比他们的真实生活还要更真实的真实。体验派要舞台与观众隔离,让演员在舞台上全身心地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表现派要打通舞台和观众,让角色时时刻刻跳出自我,与观众对话——但这种真诚地传递感受和观点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当一群人由内而外地带着一股真诚去写作或演绎一场戏,其实经典的诞生条件就已经具备了。观众不是傻子,正如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所说,导演付出多少真诚在戏里,观众是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国家话剧院《死无葬身之地》
二,要有一颗对戏剧艺术的敬畏之心所以经典就是这样一些作品:它们的创作历程或许较慢,但一定是每个细节都经得起生活的检验;它们的名字或许叫我们厌烦,但一旦走了进去,一定会令我们反复品读,常读常新;它们或许年代久远,所表现的故事也和我们当下的话语有了不少隔膜,但我们走进去后会发现,其实今天我们困惑的东西已被前人重复过了。我们每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难道不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吗?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所在,亦是我们今天复排经典的根本原因。
再回到上面的一个问题。很多人批评今天的观众缺乏戏剧素养,难以欣赏真正优秀的戏剧艺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当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在批评观众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自己的作品是真正付出了真诚的心血之作,还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的所谓“先锋作品”呢?对于某些所谓“先锋戏剧家”的作品,上海的一位民间剧评人用了一个很刻薄但不乏精准的词儿来称呼它们——“杀马特戏剧”。真正的先锋戏剧需要提炼和沉淀,需要在已有的戏剧历史积累中艰苦拼杀出一条崭新的、沉甸甸的道路,而“杀马特戏剧”则无视戏剧历史和观众,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搞出的一些矫揉造作的东西,然后观众无法欣赏就批评观众不理解艺术。所以说句极端的话,对于戏剧工作者来说,一切对观众的粗暴批评都是矫揉造作。戏剧工作者的素养首先就应包括对自己的作品与人品的反省:你是在真诚地做戏剧吗?没有一颗对戏剧艺术的敬畏之心,就不要搞这一行。
原创音乐剧《简爱》
三,一个城市的观众戏剧素养是需要培养的可喜的是,浙江的戏剧热潮正在稳步发展。近几年杭州的一个好现象,就是戏剧演出整体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很多戏剧经典作品以及文学经典的戏剧改编,都在杭州陆续上演了。比如我曾在杭州剧院观看过原创音乐剧《简爱》以及国家话剧院的经典话剧《死无葬身之地》《萨勒姆的女巫》等,它们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个城市的观众戏剧素养是需要培养的,而这些经典作品的上演恰好是一条极佳的养成途径。期待有更多的满载创作者真诚之心的优秀舞台作品降临浙江,也希望有更多的戏剧人能走进经典,在这些旧货里挖掘出能击中当下观众内心境遇的戏剧力量,创作出美味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