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枫香染,一门古老的印染技法,她从惠水县雅水镇的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逐渐为世人所知。由于其图案极具感染力,其色泽与青花瓷器极为相似,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据《宋史》四九三卷载:“南宁(今惠水)物产名马、朱砂、染布……”书上所提及的“染布”,即布依枫香染。




      错落有致的布依木楼,绕山环寨的金黄梯田,竹林深处的阡陌小道……这个叫小岩脚寨的地方,被秋天点染得幽静而舒心。
      如果不是因为枫香染这门古老的技艺,这个不到三十户人家的山寨或许至今仍然鲜有外人踪迹。


 

      穿过院落人家,一片厚密的枫香林就在寨子边上,一股淡淡的油脂味散发出来。走进院内,堆积一地的红枫叶覆过脚背,踩上去柔柔软软,窸窣作响。站在每一棵百年老树前,似乎都能听到一个美丽的故事。抚摸着苍老斑驳的树皮,村子的过往变迁浮现眼前。 
      村民们说,枫香染就是从这片枫林里,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传说,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寨子里一个叫茶维哨苗的布依妹子就在这片枫香林下乘凉织布,梭子翻飞间,几滴枫香树脂落在土布上,瞬间凝固后就怎么也擦不掉了。茶维哨苗只好将土布带回家,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经过蓝靛脱染后,这块有土布上的“疤痕”竟然变成了美丽的蓝底白花图案。
      这个小小的图案,就是枫香染的灵感和雏形。在此后的岁月更替里,寨子里的杨姓家族不仅将枫香染这一技艺延续了下来,而且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而今,它更是被赋予了新的艺术内涵。


      枫香染的制作过程繁冗、细腻、精巧,制作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外,还需有一颗能静得下的心。
      杨家人将枫香树脂和牛油混合起来作为原料,在农家自织的白色土布上描绘花、鸟、龙、凤等图案,然后浸入染缸,其染料均为天然采集,不仅色彩绚丽,而且芳香四溢。染成取出后,再经水煮脱脂,形成色泽鲜艳、对比强烈的蓝底白花画布。



      用枫香染布制成的被面、床单、蚊帐、背带就此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当地布依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代代杨家人就靠着这门技艺支撑门楣,过上了丰衣足食、受人尊重的日子。 
      据实物和文字记载,枫香染技艺始于汉,至清时达到顶峰,其间曾入贡十三次,被宋神宗御题“天染”封之,成为小岩脚寨以及定番县(惠水旧称)最大的荣耀。 
      在一个典型的布依干栏式木楼上,晾晒的青色布匹散发出浓烈的枫香油味和蓝靛染剂味。沿木梯进入里屋,一幅幅新老画作贴挂于板壁上,陈旧质朴却灵动依旧。83岁的杨光汉是这栋老屋的主人,几十年来全身心放在枫香染上,如今因为年老眼花,他不得不作别画布,剩下自己的弟弟杨光成继续为枫香染四处奔走,广收门徒。



      杨光汉总会在来人面前提起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杨通清生于1913年,自幼聪明,为人忠厚。8岁后,常常上山、下地为家里放牛、割草,做些简单的农活。闲时,常看其父操作枫香染色,对画图、染色、漂洗等项工艺十分留意,潜心铭记。14岁时,杨通清开始从父学习枫香染手艺。15岁始入私塾读书,兼练书法、绘画,写得一手好字,喜欢吟诗,为其以后的枫香染技艺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诸多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布料衣物取代了当地的土布工艺,杨家的枫香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有好几年,杨光汉兄弟俩不再在孩子们的耳边絮叨学艺这件事,到杨家来定制衣被的人也越来越少,家里不再有画染脱洗的忙碌身影,杨光成还因此当起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 
      好在,他们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不为什么,仅仅是一种习惯,一种多年来同画布建立起来的情感依托。好在,在文化学者的奔走呼吁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挽救下,这一濒临失传的艺术逐渐被世人所知。枫香染并未渐行渐远,而是逐渐回归她原来的样子。



      2008年,枫香染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深藏于大山深处的文化奇葩,终于等到了“正名”之时。
      近年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媒体记者纷纷走进小岩脚寨,在杨家的木楼上,听杨氏兄弟讲述枫香染的故事,欣赏他们精巧细腻的点染笔法,品味一幅幅沉淀着时代记忆的染布,然后感叹,交流,沉思。于是,枫香染又多了“画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等雅称。这足以反映出,人们对这一古老民间技艺发自心底的认同和推崇。



      最值一提的是,国家对枫香染“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枫香染技艺传承人也纷纷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惠政策,不断做强做大枫香印染产业。
      走进国家级传承人杨光成的家里,墙上多了一些陌生名字的作品,虽技艺稍欠娴熟,但年轻的笔触让人们看到了枫香染的美好明天。除了在家里教授学员外,杨光成还在镇上和县里开设了培训班,相继培养了几百个枫香染传人。枫香染“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从此成为过往。



      枫香染的另一传承人杨昌飞,不仅在惠水县城开设了“布依族枫香染文化陈列馆”,注册了“惠水古夜郎枫香染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且还被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所聘,专门向学生传授枫香染技艺。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传承,如今的枫香染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她已经从小岩脚寨走出来,走进城市,走进校园,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她也必将走向更大的平台、更远的地方。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