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波兰neTTheatre剧团创作并演出的戏剧《藏匿》4月24日晚在天津大剧院结束了连续三天共五场的演出。作为2016第三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的重磅引进剧目之一,《藏匿》此次来津受到业界和观众的很大关注,五场共500张演出票早早抢购一空,更有观众从全国各地来到天津。从规模上看,《藏匿》可能是天津大剧院自运营以来演出过的最小型的演出,但它带给业界和观众的思考却深刻而绵长。连日来,记者多次前往《藏匿》演出现场,与主创、观众、专家、剧院等多方探讨这部剧目。


1.没有为了“浸没式”而“浸没式”,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统一


对大多数观众而言,《藏匿》最大的吸引元素无疑是其“浸没式”戏剧的标签。“浸没式”戏剧是近年来国际前沿戏剧中较为流行的形式,对传统的“景观式”戏剧而言,“浸没式”戏剧更侧重观众的临场感和参与感。《藏匿》中的“浸没式”元素达到很高的水准,通过一个精心布局的“地下室”场景,令观众在现场化身为剧中逃难的犹太人,演出中演员还很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该剧导演帕维尔·帕西尼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创作理念:“戏剧是创作者与观众双向交流的艺术形式,这是它区别于文学、音乐、美术的最大不同,最好的戏剧应该是令观众看完之后有上台表演的冲动。”



更难得的是,《藏匿》“浸没式”的表现形式与其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这一点是编剧过士行、李龙吟、李静和演出运营商钱世锦等业内知名人士的共识。由于讲述的是二战时期犹太人在波兰人的帮助下避难的故事,主创们想要通过剧目去挖掘更多这样的故事,而这段历史距今天的观众又十分遥远,“浸没式”能带给观众最大限度的身临其境之感,借剧场的特有功能去体会战争的残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藏匿》的形式与内容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并不是为了‘浸没式’而‘浸没式’,反观我们当下的戏剧创作,有不少作品都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只有一个空架子而没有内核,这是值得思考的。”



2.舞美布景匠心独运,道具的运用经过缜密的设计和思考



富于代入感的舞美布景是一部优秀“浸没式”戏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藏匿》的舞美布景几乎给每一位观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搭建该剧的舞台,天津大剧院多功能厅的舞台和观众席全部临时改造,主创们还专程到旧货市场挑选道具,无论是入场时像山洞一样蜿蜒低矮的通道,还是整个“地下室”的布局都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匠心独运。而剧中样式破旧的道具如皮箱、木椅、衣柜、布娃娃等兼具观赏性、实用性乃至寓言性,都经过十分缜密的设计,整部剧并没有华而不实的所谓“大制作”,但每一件道具都能在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上海专程来津的艺术系大学生王小提表示:“主创们特别善于营造气氛,像剧中对灯光的巧妙运用,足以把观众缓缓拉进剧中的时代,这种深刻的体验在看其他作品时是很难感受到的。”



3.《藏匿》天津遇知音,多部重磅剧目接踵而至



《藏匿》此次来津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观众在剧中很高的参与度,特别是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主动找到主创们交流、提问,并提供自己所知的犹太人的故事,这是天津大剧院此前的戏剧演出中没有过的,也令导演帕西尼深有遇到知音之感。他对记者说:“到天津之前我们对观众能否接受这部作品有过担心,但几场演出下来,观众们对二战历史的熟悉程度,和他们在戏剧上的兴趣与成熟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天津观众太出色了。”帕西尼还告诉记者,他看了本届曹禺国际戏剧节其他的剧目,觉得不亚于世界顶级的艺术节,并表示天津市政府和戏剧工作者很有眼光,他说:“文化能带动一个城市加速发展,而我认为文化的基础就在于剧场。”


▲《英雄广场》

谈到《藏匿》的引进,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表示:“2014年12月我在波兰看到了《藏匿》,觉得它的形式非常先进,国内很难看到,当时就决定把它引进到天津来。本届戏剧节还有《阿波隆尼亚》《殉道者》《英雄广场》,下半年还有刚刚获得了俄罗斯‘金面具奖’的‘斯坦尼’剧院《霍万兴那》等力作来津,只有通过国际前沿剧目的引进,才能使天津与当代世界戏剧的发展保持同步,这是天津大剧院举办各类戏剧节的初衷。”

↓↓↓ 波兰舞美设计介绍装台过程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