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文化报社主办“艺海观潮”专题研讨,邀请了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多位专家针对戏曲舞美的发展概况,前瞻性地探究未来的行业前景与模式。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李威在研讨会上以《以戏曲舞美人才培养为契机促进行业新发展》为题发表演讲,与在场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主持了本期戏曲舞美创作现状研讨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副会长李威 当前我国舞美创作整体在向前发展,近十年取得了很大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面向未来,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一、加强戏曲舞台美术特殊性的学术研究 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有特殊性,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有独特的规律,需要舞美设计师们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戏曲独特的美学是经过多年积淀产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态,戏曲在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舞台美术紧密联系(演出空间和人物造型),纵观在戏曲史,舞台美术的介入也是戏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戏曲学院以戏曲舞美史为主题学术演出《戏韵画意》远古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艺术在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依赖舞台美术,特别是演出空间。戏曲剧目同时可以在三种类型的场所演出:营业性剧场(勾栏、茶园剧场)、民间戏台或神庙戏台、广场或者厅堂。20世纪初期到今天,是中国戏曲艺术新的发展和繁荣阶段,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由于西式剧场和西式舞台布景技术、西式剧目创作方法的介入使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又经过了新的演变,形成了今天以镜框式舞台为主的,融合现代舞美灯光技术,综合发展的局面。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中新型演出技术的介入每次都带来新的繁荣,比如20世纪初叶上海京剧的快速发展,舞美技术的应用(机关布景和电影手段)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戏曲学院以戏曲舞美史为主题学术演出《戏韵画意》宋元砖碉灵感
新的发展必然面对新的问题,遇到问题我们经常会说要回归戏曲艺术的“本体”,正是这个“本体”,需要大家认真研究。没有抽象的或者概念的“本体”,戏曲艺术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和独特的美,都对新创剧目舞台美术有启发。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舞台美术行业应该建立分类指导的模式 目前国内戏曲剧团占剧团数量的绝大多数,每年上演的原创剧目也数量惊人。在生产原创剧目的同时,大量的传统戏曲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本的戏曲剧目也在不断上演。演出规模从大型投资的新创剧目,到下乡演出的中小型剧目,种类极其繁多,剧团的运营模式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舞美工作者经常遇到一个剧目同时要参加大型戏剧节,又要下乡演出,这是很难兼顾的局面。

▲中国戏曲学院以戏曲舞美史为主题学术演出《戏韵画意》勾栏的追忆
建议应该从文化部或者中国舞美学会的角度建立剧目分类指导的意见,将剧目演出分为大型投资的原创剧目、保留常演的中小型剧目两类,以不同的方式指导,建立国内优势互补的演出运营模式。原创剧目强调艺术性,保留常演剧目强调普及和运营成本的节约。
三、回到艺术创作的纯粹状态 近年来舞美行业产生的许多资源浪费的盲目制作(不切实际的大制作),大多不是出于剧目创作的本来需要,很多是功利主义的结果。现在国家级的艺术节压缩了评奖数量“淡化评奖加强评论”,目的也是减少剧目创作的功利主义倾向。每个新剧目创作首先应该尽量多的投入时间,让主创人员有充足的时间更加严肃地创作,研究历史资料、体验生活、资料分析、剧本解读、角色体验、创作草图、方案定稿、布景制作方案、布景监制、合成彩排的完整流程更加严谨,每个剧目的舞美创作至少应该有十个月左右的时间。其次是舞美创作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样式搬运,真正形成“一戏一格”,回到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中。

▲中国戏曲学院以戏曲舞美史为主题学术演出《戏韵画意》金代戏台砖碉的活化
▲中国戏曲学院以戏曲舞美史为主题学术演出《戏韵画意》清代茶园演剧
四、加大对院团舞美人员的业务培训 目前我国舞美行业内的创作人员业务水平差距过大,一线城市和地市级城市的创作人员专业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面。文化部的2016年戏曲人才培养“千人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在未来五年为戏曲艺术人才的综合水平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文化部2016戏曲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
但即使五年完成对1000名人才的业务培训也远远不能达到戏曲艺术行业对人才水平的要求,舞台美术学会还应该利用多式进行在职舞美人员的专业培训。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在2016年文化部“千人计划”舞美班的教学过程中就总结了一定经验,将每次课程的讲授内容和图片都用微信推送的方式在国系舞美系和中国舞美学会的微信平台发布,目前每次课程推送阅读量非常大。
今后我们还将探索更多方法提高舞美人员(特别是地市级、县级剧团)的综合创作能力,力争使行业内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