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文化报社主办“艺海观潮”专题研讨,邀请了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多位专家针对戏曲舞美的发展概况,前瞻性地探究未来的行业前景与模式。
青年舞美设计师倪放在研讨会上以《以回归的姿态前行》为题发表演讲,与在场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主持了本期戏曲舞美创作现状研讨会。
倪放 浙江舞台美术学会办公室主任、青年舞美设计师 创作背景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和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国的戏剧团体纷纷排演两位大师的作品,以示致敬和纪念。我很荣幸地收到上海昆剧团的邀请为他们排演汤翁的《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梦》、《紫钗记》、《南柯梦》担任舞美设计。
当谷好好团长跟我提出这四部剧的设计要求——“四梦一景”时,我真是吓了一跳。这样的四个经典剧目,从四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做的四场“俠、情、佛、仙”的“梦”,怎么可能用同一个空间环境、同一种舞美样式来呈现呢?对之前一直遵循“一戏一格”创作理念的我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似乎是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任务。但同时这个艰巨和光荣的任务又是极大的挑战,使我既兴奋又忐忑。
▲《邯郸梦》剧照
▲《紫钗记》剧照
兴奋的是,能同时设计汤翁的“四梦”,这样的机会对于舞台美术家、特别是戏曲舞台设计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就像谷好好团长所言,把《临川四梦》完整搬上舞台是“昆曲人”的梦想,上海昆剧院拥有雄厚的老中青、“五班三代”的演员传承实力,足以完成这样的瑰丽梦想。而忐忑的是,加入这样的“筑梦”队伍,就绝对不允许在舞美的设计和呈现上出现失误,舞美视觉的一个败笔就有可能毁了这场宏大而华美的梦境。
▲《牡丹亭》剧照
设计基调 我是一个喜欢迎接挑战的人,带着沉重的压力全情投入创作之中,压力会转化成鞭笞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
首先,我暂时抛开原先执着于“一戏一格”的创作理念,说服自己从心底里接受并赞同“四梦一景”的概念。
先从实用性上来说,“四梦一景”简直是太棒的创意了。大大节省了舞美繁琐的装拆台时间,让四梦连演成为可能。对于要世界巡演、全国巡演这样的演出计划,这个设计宗旨又大大缩减了舞美道具的舟车搬运之苦。再者也大大节约了艺术创作成本,应该被冠以“环保戏剧”之名。
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四梦一景”也有它的合理性——四个剧都出自同一个作者,都跟“梦”有关。这四个梦境构成了汤显祖的一场完满的人生之梦。
▲《邯郸梦》剧照
▲《牡丹亭》剧照
舞美基调的确定跟剧种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戏曲以唯美、写意为审美特征,昆曲又是中国戏曲里最雅致、最有文学性的一个剧种,我所设计构架的空间,绝对不能张扬堆砌、夺人眼球。
很多奇思妙想都被我自己一一否定,最后我决定以“回归”的姿态,来一次前行。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创作的养分。
▲《南柯梦记》剧照
▲《南柯梦记》剧照
寻寻觅觅,在翻查了大量的古籍画册后,我无意间发现了《暖红室汇刻传奇》里的《玉茗堂四梦》(既《临川四梦》)清代古版画插图。它的精致和细腻深深吸引了我,其表现的内容、透露出的气质,是和昆曲《临川四梦》极其吻合的。我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呈现“四梦”的主要载体。
而要营造一个能容纳四个“梦”的合理空间,这个空间里一定要有剧作者的气息存在。让四个梦在相同的人文气息里融汇贯通,如同作者的血液在文字间流动,悄无声息而又无处不在。
▲《南柯梦记》剧照
▲《牡丹亭》剧照
用对应戏剧情节的一幅幅古版画、汤翁的曲牌、文字,来营造一个古朴、雅致的表演空间。成全一次古版画中的“四梦”、汤翁文字中的“四梦”和舞台上现代人演绎的昆曲“四梦”之间非同寻常、穿越时空的对话。三组不同艺术领域不同时代的创作者,借着《临川四梦》在同一空间中碰撞融汇,筑就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梦想!这样的想法,令我兴奋不已。
视觉呈现 舞美基调定下了,素材找好了,在设计、制作体现上也决不可掉以轻心。将四梦简约勾勒的画面印在网格布上,固定在古板书的白色边框内,用条屏的方式构造舞美空间,运用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空间达到灵活多用的效果。并为每一个梦分别配上一首汤显祖“四梦”中的经典曲牌。
舞台呈现上都要通透、轻盈。富有美感,要符合昆曲的传统审美。切不可厚重、死板。古版画在切割、拼接舞台空间时要灵动而又含蓄。
▲《紫钗记》剧照
▲《紫钗记》剧照
舞美空间是烘托剧情、辅助演员表演的载体,好的舞美应该是能吸引观众进入戏剧情境,而后又忘了你的存在。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永远是中心点。特别是雅乐正声且被称为“活化石”的昆曲艺术,对戏曲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段有着更高的要求,昆曲演员在舞台上的呈现也最为完美与出色,上昆又有这么多国宝级的艺术家和优秀的演员。舞美空间的呈现上绝对不能喧宾夺主,扰乱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审美。因此,我觉得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将舞台“还”给演员。
我把中国画的“留白”借鉴到了舞台空间的运用上。中国画的“留白”与中国戏曲的美学追求不谋而合。舞台上的“留白”,给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那种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空间表达,也契合了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
▲《邯郸梦》剧照
我试图用简洁的舞台呈现,在为演员提供更大表演的空间的同时,也更好地还原传统戏曲立象写意的程式表演的美学特征。简洁不等同于简单,它是古典美的原则,是从无数元素中提炼出来的。意境重于感知,古版画是静止的,昆曲表演是动态的,但她们都清晰而不直白,含蓄又不晦涩。希望这样地呈现能将意与境,虚与实,情与理都达到高度的统一。
如果说这次《临川四梦》的舞美设计还算成功的话,那也是上昆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如梦似幻的灯光,精美的服化共同烘托了它,成就了它!
▲《邯郸梦》剧照
《临川四梦》的舞美创作过程,对我是一次很好地磨砺和成长。让我发现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哺育我们现代年轻艺术工作者最好的土壤。是我们艺术创作之源,我们的精神之家。我们应该以虔诚的姿态回归,回归绝不是倒退,绝不是摒弃创新,而是让这样的回归给予我们更多创新的能力和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