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以“步入数字化时代的戏曲舞美空间”为主题,就对数字化的认知与需求、数字化时代戏曲舞台技术应用、戏曲传承与传播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
论坛以“数字化与舞台艺术的未来”为主题展开对谈,由张庆山担任学术主持。在演出技术与形式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应如何应用数字科技、如何拓展艺术语汇、如何强化艺术表现力?大家从不同角度共同研讨了数字化与舞台艺术的未来。
通过现场对谈的方式,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数字化时代的表演整体设计》的讨论发言。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以大量生动详实的具体剧目为案例,讲述了它们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副团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任冬生在《面向数字化时代的舞台空间》一文中指出,科技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契机,数字化舞台艺术不仅传承了传统艺术形式,而且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工具。
马路以《步入数字化时代的戏曲舞美》为主题,围绕“数字化是时代的步伐”、“艺术创作中的非数字化需求”、“艺术创作中的纯数字化需求”、“戏曲舞美传承与发展的需求”、“创作创新的戏剧需求”、“技术与保障中的制约需求”六个要点展开。他指出,判断数字化好与不好,是否得当,应当看它是否在为戏剧服务。艺术品更多地强调创作者的个性化发展,面对生活,我们要谈的是呼吸,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艺术作品的唯一性与独创性。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吕廷杰首先做了主题发言。他以《数字经济与文创产业发展》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以大量生动详实的具体剧目为案例,讲述了他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林做了主旨发言。他以《剧场的整体设计与数字空间》为主题讲述了他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部长、舞台技术总监管建波首先做了主旨发言。他以《为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以大量生动详实的具体剧目为案例,讲述了国家大剧院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前英国皇家歌剧院观众实验室的负责人安妮特·米斯做了主旨发言,以“英国皇家歌剧院观众实验室:沉浸式技术作为演出的新舞台——以全球首部超真实体验歌剧《风浪骤起》为例”为主题,探索如何将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歌剧和芭蕾艺术与新技术相结合,用新方式为新观众打造新作品。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刚毅发表了题为“数字表演与创意仿真介绍与应用”的主题演讲,并结合数字仿真技术在百年党庆活动与科技冬奥中的实践,以大量生动详实的为案例,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
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总经理安娜·玛丽亚·梅奥做了主旨发言。她以《射频识别追踪技术在剧目制作中的应用》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讲述了意大利帕尔马皇家歌剧院利用射频识别技术,采用创新的数据驱动法重塑舞美物流管理的流程。
香港演艺学院资深灯光艺术讲师崔婉芬、多媒体艺术讲师叶文华、制作科艺设计学讲师高文杰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香港演艺行业数字时代的应用》的主旨发言。在演讲中,三位教师向在座观众介绍了《息在零地》、《千高原》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数字化”演出案例,以及香港演艺学院在实时直播延时技术上所做出的探索。
从各方面看我们的工作方式需要更加灵活,我们所提供的内容和演出需要更加多样化。我们需要积极做出反应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保持对话。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很多机遇需要我们主动掌握和利用。不仅在内容创作和发行方面,也在剧目制作的过程中。
9月28日,2021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开幕。本届论坛为期2天,以“数字化与舞台艺术”为主题,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国家大剧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共同主办。28日上午,《对话·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主任宋震首先做了主旨发言。他以《数智时代的舞台艺术走向何方?》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以大量生动详实的具体剧目为案例,讲述了他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